“現在趕上了行業結構升級的機會,新機遇就在身邊。”全國兩會期間,全國人大代表、金晶集團董事長王剛對上證報記者說,“今年參會,我所提的建議,重點是實現傳統材料工業的高質量發展。”
金晶集團坐落于中國玻璃工業的誕生地——山東博山,承續了一百多年的歷史。通過“請進來、走出去、升起來”,不斷開拓創新,集團已發展成為以玻璃、純堿及其延伸產品的開發、生產、加工、經營為主業,進軍太陽能新材料、節能新材料領域的大型集團公司,中國新材料基地骨干企業。
亮閃閃的金晶元素
金晶集團最早溯源到中國第一家玻璃企業——博山玻璃公司,當年故宮的窗戶玻璃皆出于此。在公司展廳中,1904年博山玻璃奠基石就放在展示之初的顯著位置。幾經風霜,公司早已不是生產普通玻璃的企業,鳥巢、水立方、迪拜塔、奔馳、寶馬……無論是世界聞名的地標建筑,還是汽車行業的領軍品牌,都能看到金晶產品閃耀其中。
歷經百年沉浮,金晶集團一直站在行業前沿,以創新為驅動、引領行業發展為己任,從行業、區域及可持續發展的宏觀視角,不斷地進行結構升級。
金晶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金晶科技上市之初,作為浮法玻璃生產的龍頭企業之一,受到投資者青睞。2002年,公司就開始投資在行業內高技術含量的超白玻璃。夜以繼日的科研攻關,填補了國內超白玻璃的空白,現在金晶集團已成為國家
超白玻璃標準的起草者。
“國內第一塊超白玻璃就誕生在金晶,現在世界200米以上的高樓,大多使用金晶的超白玻璃,即便放眼整個行業,金晶高端超白玻璃也要占整個市場份額的50%以上。”談及于此,王剛臉上充滿自豪。
然而,隨著2008年基建投資的大擴張,眾多資金涌入建材行業,導致玻璃行業多年產能過剩,全行業利潤下滑甚至虧損。行業低谷時,金晶集團沒有停止研發與新項目的投入,向技術門檻高與附加值高的Low-E等節能玻璃及太陽能電池基板玻璃發展。
公司還將法國圣哥班公司引入國內,合資生產高端汽車玻璃給奔馳、寶馬等配套。隨后,公司又借助“一帶一路”機會,在馬來西亞投資10億元打造光伏玻璃項目,給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配套,產品幾乎無需落地,直接與其銜接。
近年來,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,玻璃行業利潤開始全面回升。公司高附加值的產品更加受到市場認可。同時,公司將一部分
純堿產品研制出更加精細化的洗化用品食品級小蘇打,也開始受到消費者的青睞。
這一次來北京參會,王剛內心澎湃。他告訴記者,金晶與中國改革開放同步發展了40年,基本完成了跑馬圈地、產業布局、規模經營的第一階段。在經濟發展下半場,金晶必將與時俱進,打開視野,與客戶、供應商、產業上下游、科學技術等尋求更大的連接,形成新的共生體。
“現在趕上了行業結構升級的機會,新機遇就在身邊,高質量發展也是我這次提案的主要核心觀點。”王剛對上證報記者說。
做深產業鏈
實體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石,尤其是金晶集團所處的材料行業,純堿、玻璃依然沒有替代品。
“材料工業雖然屬于傳統產業,但必需認清材料工業新的三個屬性——資源屬性、商品屬性、社會性。”王剛認為,企業將不可再生的原材料資源加工生產成過剩的低端產品,本質就是浪費。以往,基礎材料工業并不直接面對消費者,產品的升級換代緩慢。在人民群眾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過程中,高品質的消費品需要從材料的源頭進行產品革新。材料工業企業更需要提升自己產品附加值與多樣性,并使價格反映價值的增加。
“如何節能、安全生產,對環境與社會影響重大,更是每一個企業家的責任和義務。”王剛說,材料企業必須轉型,向深加工、高附加值方向發展。
王剛表示,讓人們住得健康、吃得健康,是傳統材料企業應有的覺悟。金晶集團LOW-E節能玻璃就是玻璃深加工的典型代表,這種玻璃表面鍍有多層金屬或者化合物,對可見光具有較高的透過性,對紅外線有較高的反射作用,起到保溫、隔熱、降噪等節能環保效果。
王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,我國建筑能耗約占全國總能耗33%,門窗能耗占建筑能耗的55%,而門窗中玻璃的面積占比約70%至80%。以超低能耗建筑為例,折算下來的節能標準可達到90%以上。如果使用高性能的節能玻璃產品,意味著能夠為全社會降低至少10%的能耗。
吃得健康,是金晶集團在純堿深加工領域追求的價值。公司將原來的純堿產品再次研發,推出了“雙零”小蘇打洗滌劑,即清洗水果蔬菜后確保農藥零殘留,并確保水果蔬菜以及餐具洗滌后洗滌劑本身零殘留。這款國內不多見的小蘇打洗滌劑,如超白玻璃一樣,填補了國內環保性洗滌劑的空白。目前公司“雙零”產品在京東、天貓都有旗艦店,同時入駐山東、河南、陜西、黑龍江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8個省份970多家商超或連鎖超市,銷售量穩步提升。
高質量發展的途徑
以金晶集團的實踐為樣本,王剛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途徑寫下了九字箴言:“請進來、走出去、升起來”。
“請進來”是把世界知名企業、科技人才引入國內,實現引進——消化——吸收——再創新四步走戰略。
金晶集團填補國內超白玻璃空白,是通過此戰略與美國PPG公司合作而實現。目前,公司牽手法國圣哥班公司,在淄博合資生產高端汽車玻璃,也是為了公司在玻璃深加工領域走得更遠。
與國際成熟公司的合作,不僅升級了企業產品結構,生產線的管理能力、產品質量的控制能力等均得到了快速提升,并且在其他的產品種類的生產線不斷地復制。
在管理方面,公司先后請美國的安永公司、合益公司、德國的SAP公司、羅蘭貝格公司等分別在流程再造、管控運信息化系統、績效考核體系、企業發展戰略等方面進行提升。
“走出去”,是公司主動與世界知名企業合作,進行全球布局。金晶集團目前在馬來西亞投資10億光伏玻璃項目,就是直接與光伏巨頭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深度合作,產品幾乎無需落地,直接與第一太陽能公司的生產線銜接。
“升起來”,一方面通過創新成果轉化為公司的新業務,促進金晶的產品“升起來”。金晶集團與中科院、清華大學、華盛頓州立大學等高等院校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,依托集團擁有的北京研發中心、青島研發中心、金晶功能玻璃研究院、省級技術中心等,招募以行業博士、碩士為帶頭人的研發團隊,實現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和生產工藝技術的升級更新。
另一方面,“升起來”也是王剛對于企業內控的要求,轉變傳統材料工業從業人員的DNA,提升職工的自身素質與能力,練好內功,每次生產都要帶著信息化、智能化的思維模式去思考。
其實,“提升”這個詞,已成為王剛的習慣,在與記者交談期間,記者提及了資本市場信息傳播的新趨勢,王剛趕忙掏出筆記本做了記錄。“老了,好記性不如爛筆頭。”王剛自嘲道,臨走還囑咐身邊工作人員另做一份記錄,提醒他會后再提升。